近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猪企纷纷披露5月销售情况简报,当月各大猪企商品猪销售价格环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多家猪企对于下半年猪价行情表达了乐观态度。不过,降本增效仍是所有猪企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大猪企的生猪养殖成本向14元/公斤不断靠近。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饲料原材料价格稳定、疫病防控效果逐步改善,理论上行业内生猪养殖成本差异有望逐步缩小,但最终成本差异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各参与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猪价持续回暖
猪价回暖是今年的主旋律。今年5月,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5.52元/公斤,环比上升4.86%;温氏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5.83元/公斤,环比上升4.28%;新希望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5.42元/公斤,环比上升1.92%;神农集团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4.98元/公斤,环比上升2.74%……各大猪企的商品猪销售均价在今年以来呈现了持续走高的态势。
猪企对于接下来的猪价行情均持乐观态度。新希望执行总裁陶玉岭表示:“今年行情来得较早,此前预期会在第三季度,但第二季度就来了。短期猪价肯定会有波动,但会不会维持在20元/公斤以上的价格,并持续半年甚至一年,我们持谨慎乐观态度。”
牧原股份认为,近期猪价上涨一方面是前期生猪去产能效果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可能是二次育肥、压栏等因素的短期扰动。但长期来看,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生猪市场价格将维持比较好的表现。
本轮生猪行业去产能已超过一年。天风证券预计生猪行业已有产能去化幅度或足以支撑大周期反转。此外,随着成本持续优化,优质猪企头均盈利有望持续放大。天风证券判断,本轮猪价上涨并未结束,高景气周期持续性大概率超预期。
虽然猪价有望继续上涨,但是对于上涨空间,业内均持谨慎态度。神农集团副总裁顿灿告诉记者:“在没有烈性动物疫病再次爆发的情况下,微利是未来养猪行业的新常态。”温氏股份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养猪行业可能处于供需弱平衡、低盈利状态,较难出现极高猪价,未来行业的盈利空间可能主要依靠成本管理,而非一味增加数量。
猪周期方面,猪价长期大起大落已经成为过去式。陶玉岭分析认为,近年来行业整体规模化程度在提升,在疫病和行情的共同压力下,对养猪的投资和生产要求也越来越高,散户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进行自我升级,很难再回到行业主流。而且大部分散户,年龄结构大多分布在50岁以上。以前在行情波动时,散户快进快出,导致猪价周期性明显,但现在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养殖主体占比已经达到60%左右,这部分人是不会轻易退出的。
打响成本竞争战
面对生猪行业微利时代的到来,降本增效是猪企的应对法宝。
新希望1月生猪育肥成本是15.8元/公斤,3月就降到了15.3元/公斤,4月更是进一步下降到14.7元/公斤。按照公司规划,今年12月运营场线生猪育肥成本将降至14.2元/公斤-14.3元/公斤。新希望董秘兰佳告诉记者:“我们从去年开始聚焦主业,主业就是饲料和养猪业务。希望通过在育种、能效提升等方面的工作,带动生猪养殖成本进一步下降。”
神农集团4月生猪养殖成本已经做到了14.2元/公斤,顿灿表示:“如果按照现在饲料原材料价格不变,我们养殖成本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今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全力以赴将养殖成本做到14元/公斤以下。”
神农集团董事长何祖训认为,在疫病防控上表现优秀的头部企业,成本优势会更加明显。所以,生猪养殖环境的高安全性和猪群的高健康性是神农集团保持低成本竞争的重要抓手。
温氏股份也转变了经营思路。公司董事会要求转变以增量论英雄的思路,改为以控制风险、练好内功、实现盈利为首要原则,以生产稳定、成本控制为前提,综合考虑市场行情、市场竞争情况、公司自身生产成绩和竞争优势、公司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制定新的出栏规划。
牧原股份今年5月的生猪养殖成本在14.3元/公斤左右,相比4月下降了0.5元/公斤,成本下降归功于生产成绩改善、饲料价格下降以及出栏量增加带来的费用摊销下降。随着生产管理的不断优化、疫病防控及净化的持续推进,公司生猪养殖成绩有望继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库存原材料轮转替换,饲料原材料成本下降带来的降本空间将在养殖成本上逐步展现。公司有信心实现今年年底13元/公斤的成本目标。
代养模式也成为了猪企控制风险的一种途径。顿灿表示,自繁自养需要公司匹配大量人力物力,固定资产投入很高。未来公司会控制自繁自养产能,转而扩大代养模式占比。“去年,神农集团自繁自养出栏生猪的占比下降到了30%左右,我们希望将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到10%-15%。”顿灿说道。
温氏股份在行业内首创“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在与机构交流时表示,当下猪价有所上涨,行业养殖信心有所提升,在个别区域会阶段性存在抢夺优质合作农户资源的现象。公司现有合作农户充分理解并认可公司企业文化,也认可公司在低迷周期下的信誉,合作农户队伍整体较为稳定,能够满足公司当前生产经营计划需求。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来看,猪企在这波猪价上涨中均保持着理性,没有盲目进行产能扩张,而是基于自身的发展规划,不断夯实成本护城河,提升竞争能力,力争在新的周期中能具备领先优势。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